欢迎访问港澳免费资科大全网站!

港澳免费资科大全

  在“十一五”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和应用化学)和校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教师教育学、旅游管理、资源植物学、区域经济学、文艺学、结构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11年经过整合归并,学校现有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9个,其中“十二五”省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建设学科5个: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和数学;“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培育);“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个:生物学和土木工程。

港澳免费资科大全“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一览表

学科名称

类别

学科方向

学科负责人

教育学

云南省“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李里教授
学前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经济学 云南省“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跨境经济 博斌教授
城镇化
物流经济
旅游经济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云南省“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 马银海教授
特色资源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产品研发
功能材料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 云南省“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文艺学 詹七一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
应用语言学
数学 云南省“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非线性分析 周兴伟教授
偏微分方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代数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轨道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陈为民副教授
模式识别理论与系统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装置
机电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生态学 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培育) 湖泊流域植物繁殖生态学 王定康教授
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修复
高原湖泊水体污染评价与控制
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
环境人类学
生物学 “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资源植物学 郭丽红教授
环境微生物利用
生物技术开发与利用
土木工程 “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

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与研究

徐从发副教授
新型钢结构应用与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
边坡稳定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建设学科简介


  一、云南省“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教育学:教育学学科是在2008年港澳免费资科大全教师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于2011年立项建设,为云南省“十二五”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李里教授。经过几年努力,本学科凝炼形成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比较稳定、能够相互支撑的学科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主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及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着重研究中小学教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深化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并探索向实践的转化,深化、整合系列课程研究并聚焦课堂,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引领区域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师教育研究方面,主要进行整体连贯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等研究。学前教育方向,主要致力于学前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政策、儿童发展与评价、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主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该学科具有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学科成员 24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6人,博士3人,聘请山东师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永新教授和加拿大教育参事廖忠教育学博士为客座教授。目前学科组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高校师范类专业‘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获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省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项,出版著作教材27部,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年发表论文57篇。

  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于2011年立项建设,是云南省“十二五”一级学科硕士点学位授权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博斌教授,云南省教学名师。本学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应用研究和科学性政策分析,为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政策提供参考和服务。现已形成跨境经济合作研究、城镇化研究、物流经济研究、旅游经济研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等多个培育研究方向。

  跨境经济合作研究方向,围绕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区域性贸易自由化、昆明市区域性经贸自由港建设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城镇化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提升和协调性发展等主题,对云南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云南城镇化最优规模、云南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云南城镇化的效率、云南城市群发展的资源承载力、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政策制度支持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经验实证以及政策制度分析研究。物流经济研究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将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边境口岸物流与沿边开放作为研究特色,深入开展云南边境口岸物流对云南边境口岸物流与口岸城市经济的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城市规模的演化等进行研究,构建云南边境口岸物流体系。旅游经济研究方向,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旅游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研究旅游经济中各种经济关系及其特殊规律,更侧重于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应用经济学学科下设昆明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和港澳免费资科大全西南跨境合作发展研究所组两个科研平台。本学科具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学科成员 20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14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近几年来学科组共获科研项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9项,横向项目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24篇,其中核心期刊63篇,多篇论文被SCI、CSSCI检索;出版专著2部,教材6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应用经济学”学科以课题为基础,出版和发表一批著作和论文,帮助政府、企业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得到广泛好评;主办并积极参加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学术交流,增强了本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通过加强与印度、泰国、台湾、南京大学等境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了本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应用经济学学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促教学,推动教学改革,三年来,应用经济学学科相关专业共招收本科生近2000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同时被列为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连锁物流》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国际经济学》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2011年在原有化学科学与技术系、生命科学与技术系及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中心等优势资源组建的基础上组建的,是云南省“十二五”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马银海教授。本学科既具有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立足于云南本土,服务社会,能较好的发挥地缘优势,又具有鲜明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凝炼整合出五个较成熟的研究方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品研发、功能材料研究。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方向,着重在水体及土壤环境污染评价与控制,尤其是面源污染的评价与控制、污水处理与水体修复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主要开展以植物(花卉)和动物为主的生物技术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充分发挥生命科学技术系的特色优势,围绕污水处理、滇池水质与藻类的动态变化、湿地鸟类种群的变化以及环境微生物等内容开展相关工作。绿色产品研发方向,以云南省丰富的有机资源为研究背景,结合云南天然有机资源的产业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及应用的要求,着重在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工催化剂的合成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功能材料学科方向,以低碳多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为主题,立足于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应用开发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注重低碳基材料成分设计、形成理论、微观结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注重低碳基材料制备技术基础、加工工艺和工业性开发。本学科建有实验手段较完善先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实验室、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验室、恢复生态学实验室及绿色产品研发实验室等学科实验平台。实验室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达4128万元,能满足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人员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博士29人,硕士市级学术技术后备人才3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承担各类项目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22项,横向课题4项,科研总经费达800多万元。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

  学科建设极大地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目前,拥有省级“基础化学教学团队”1支,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目前共培养本科生共447人,与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研究生1名。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1年立项建设,为云南省“十二五”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为詹七一教授(二级教授)。本学科设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文艺学方向,主要开展民族审美文化、中国古代文论、写作学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方向,设有先秦及两汉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主要开展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及传播、东南亚文学与文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主要进行语言比较、汉语史、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经过几年的建设,本学科形成了研究方向与视野的多元性、开放性及多学科整合特色。

  本学科形成了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学术梯队,以国家、省部级项目为载体,教授、博士为核心,搭建研究团队。学科成员共35人,其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1人,3名教授担任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导师。学科成员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结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5项(结项2项)、云南省哲社基金重点及一般项目9项(结项4项),累计科研经费200.65万元;出版学术专著、学科教材及文学作品41部(其中A级出版社7部);发表学科专题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CSSCI及国际期刊论文84篇;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学科成员主办或参与学术会议47场/次。

  数学:数学学科于2011年立项建设,是云南省“十二五”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周兴伟教授。经几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了非线性分析、偏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数学四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组成员共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7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3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成员中兼职担任省内外高校硕士生导师4人。近年来,本学科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组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38篇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32篇论文并被SCI、EI、ISTP、MR检索收录。非线性分析方向与偏微分方向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论文“非线性强增生算子方程的迭代过程”连续四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列为数学学科的国际1%顶尖论文,该文章目前已经被SCI数据库中的论文被他引100多次。论文“指数函数展开法求解K(m,n)方程”在SCI数据库中被他引40多次。本学科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2013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学科组成员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撰写1部,申请国家专利4项。

  数学学科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促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2012-201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共4项。目前,数学学科建设方面也紧跟学校转型发展的大局,新建本科专业“应用统计学”已于2014年开始招生。

  二、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1年立项建设,是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刘为民副教授。 本学科本着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兼顾现代高科技的前沿,形成了涵盖了轨道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模式识别理论与系统、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等4个以信息信号获取、控制为核心的学科方向。其中轨道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机电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与云南省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模式识别理论与系统、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装置则属于近年来发展更新最快的热点方向,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本学科的建设旨在建立一个有特色的知识体系,通过有机结合四个主要学科方向,产生出较为前沿的理论体系和实用的高科技产品。本学科目前拥有轨道交通、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远程测控技术和机械创新设计等实验室平台,相关专业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

  本学科组成成员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2人获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目前,学科组成员承担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6项。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20篇被3大检索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本学科建设高度重视与云南省内外高新企业的合作,重视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学科建设全面立足于科技前沿和市场前沿,同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012年以来,在机制专业、电气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共培养本科生500多人,就业情况居全校前列。

  生态学:生态学优势特色学科于2011年立项建设,是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科负责人为王定康教授。生态学优势特色学科围绕生态学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发挥各学术带头人的专业优势定位研究方向,凝练形成了以下五个研究方向:(1)湖泊流域植物繁殖生态学,(2)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修复,(3)高原湖泊水体污染评价与控制,(4)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5)环境人类学。湖泊流域植物繁殖生态学方向对滇池(湖泊)流域植物的交配系统、资源分配、生活史对策、植物一动物协同进化关系、雌雄功能冲突等主题开展研究,包括青阳参的保护生物学、重楼传粉生物学、海菜花保护生物学、水车前保护遗传学等;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方向以滇池污染源治理为切入点研究滇池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面源污染输移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蓝藻对其他水生生物抑制作用的生理生态机制,修复受损滇池水体生态系统;高原湖泊水体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方向针对滇池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富营养化加剧等环境问题,紧密围绕水体及土壤污染物形态监测及污染评价、土壤污染物化学稳定化修复技术和人工地下快速渗滤系统污水资源化工程,对滇池及滇池流域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形态分布)进行监测和探索性研究;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立足于都市农业与城乡生态维护、农业景观与产业规划、都市农业信息化与装备等城市生态农业,并结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绿色旅游开展研究;环境人类学研究方向体现文理结合特色,从环境人类学角度关注湖泊流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研究良好的“人——地”关系系统形成机制,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是学科建设的特色之一。

  通过建设目前团队成员共计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人数达1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数达到13人,目前共获得科研项目55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科研论文99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2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科研经费数达到800余万元。

  三、“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生物学:生物学学科于2011年立项建设,为学校“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郭丽红教授。本学科立足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着眼于云南省和昆明市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依托学校生命科学与技术系开展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环境微生物利用方向及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目前本学科建有云南省省级应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高校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及港澳免费资科大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同时联合企业共建有云南省低纬高原稻区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工程研究中心及昆明市滇产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应用开发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本学科成员共有2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6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有多位教师分别获得云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章、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教学名匠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学科成员共申请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自然项目 12项;在研项目经费60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收录14篇、国家核心期刊41篇;学术专著和统编教材3部,获昆明市科技进步奖1项及国家专利2项。近年来,具有硕士生导师指导资格教师与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生1人。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已有30多年的历史, 1984年至2004年,主要以专科教育和兼顾应用技术研究为目标进行建设;2004年至2010年,主要是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建设;经过以上建设和积累于2010年6月结构工程被立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2012年6月,学校又将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建设项目提升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徐从发副教授。到目前为止土木工程学科已有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与研究;(2)新型钢结构应用与研究;(3)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究;(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5)边坡稳定理论与实践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团队,现有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博士或在读博士8人,硕士研究生18人,国内外访问学者6人,承担省级及以上研究项目二十余项,项目经费100多万。近几年学科团队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外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EI检索和核心论文30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专利8项;2011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参编各类教材30册(套)。实验设备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是云南省土木工程示范性实验室,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具有建筑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多项检测资质,是人才培育、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平台。

  土木工程学科依托城乡建设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与云南省设计院、十四冶建设集团、昆明市建、官房集团等建立产学研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2011年以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云南省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比赛”,并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